close
約翰˙福特(John FORD)以西部片導演聞名;但是《怒火之花》卻為他保留
一座人道主義傑作的光榮。影片改編自約翰˙史坦貝克(John STEINBECK)
的小說《憤怒的葡萄》(THE GRAPES OF WRATH),描述喬德(Joad)這
一家(多達十個人的農業家庭),因為大蕭條、不再償還得起貸款、農地被銀
行強迫占有的緣故,被迫離開奧克拉荷馬州(Oklahoma)的家園,全家把家
當都放在一輛老舊的卡車上,向工作機會多多的加利福尼亞州(California)
前進。小說於一九三九年出版,描繪大蕭條的氣氛非常實在,悲慘的故事很
觸動人心,成功地吸引到讀者購書,讓二十世紀福斯想儘快地把它拍成電影。
約翰˙福特認為劇本寫得很紮實,主題大致符合他一貫的關懷,很快就動工
拍攝。剪接的速度也很快,所以一九四○年三月就上映了。妙就妙在來年奧
斯卡還贏得最佳導演跟最佳女配角。
約翰˙福特他自己出身愛爾蘭移民家庭,很瞭解當初在愛爾蘭,地主階級驅
逐農業人口流亡他鄉的問題。根據考證,在大蕭條時期,自一九三二年起,
很多農人已可收到來自州政府的補助,而且受創最嚴重的人口大多是城市居
民。《怒火之花》把故事設定在奧克拉荷馬州,當然是確有其事(指農人無
力再從事農事),約翰˙史坦貝克並非亂掰。
《怒火之花》以湯姆˙喬德(Tom Joad)————由亨利˙方達(Henry
FONDA)飾————為主角,他曾經因為謀殺案入獄,影片一開始他就說
他剛假釋出來。然後,影片可分成三部分,前面跟後面較短,中間到處奔波
的過程較長,讓觀眾見識說:原來這樣的大災難已經席捲整個美國中西部。
隨時都是「目光」的展現:既是透過喬德這一家的眼光來看其他跟他們一樣
有相同處境的人,也透過仍有一份工作的「正常人」的眼光來看這些足以被
瞧不起的人們;這就是約翰˙福特的藝術了。例如,從奧克拉荷馬州啟程後
,導演不斷地用新墨西哥州(New Mexico)、亞利桑納州(Arizona)等等
的地理/交通標誌來傳遞空間跟時間已然變動的訊息。更妙的是,在那個年
代,攝影機鏡位跟剪接的概念已經跟現代風格無異;攝影指導格瑞格˙托藍
(Gregg TOLAND)厥功甚偉。一年後,他就擔任奧森˙威爾斯(Orson
WELLES)的《大國民》(CITIZEN KANE, 1941)的攝影師,更可推敲出
這一號人物的驚人才華。
《怒火之花》筆下/鏡頭下的人物,至少以喬德這一家人來看,大多都是「
太善良才會被別人欺負」的道德高尚的人。所以,湯姆˙喬德第一次入獄就
是這個原因,第二次又再動手反擊也是這個原因;還有,他根本毫無任何意
識形態,以致於他天真地發問說:「到處,我都聽到有人指責別人太『紅』,
但太『紅』是什麼意思?」是局勢的變化,讓他投身社會運動,讓《怒火之
花》在一大片不敢觸及社會主義議題的美國電影中,突出得讓人驚訝。用另
外一個角度看,不須要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把人道條件(la condition humaine)
的重要性置諸首位,約翰˙史坦貝克的小說跟約翰˙福特的影片就已經務實
地、誠懇地把一直建築說存有「美國夢」的美國社會真實現況呈現出來;人
不僅在對抗天,人也在對抗人,人跟人之所以會對抗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利益
跟權利/權力以及人性價值之間的矛盾跟衝突。
曾經出版《美國朋友們》(Amis américains)的法國導演貝禾童˙塔維尼耶
(Bertrand TAVERNIER)說,約翰˙福特是他一直想拍電影的動力;「約
翰˙福特一直關心『拔根』(déracinement)的問題(例如離鄉背井)(見
尾註);當現代導演太過重視動作時,再回頭看福特,就可知道他重視的是
行動的結果。」
註釋:「拔根」(déracinement)是跟「生根」、「落地生根」的意思作對立。
國家電影資料館於 11 月 25 日~ 12 月 25 日舉辦「公路與旅行電影」專題影展,約翰˙福特的傑作《怒火之花》是放映的影片之一。歡迎會員預約觀賞。
本文曾發表在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子報上。
(原發表日期:二○一○年十二月十四號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